第279章进展顺利(下)

陈冀生的一些列研究方向说出来,陈宝红当时就头大了。

她犯了跟郑生一样的错误,不要说这几个方向。

小小的一块电池,就可以耗费许多科技大拿一生的时间去研究。

无论是电池,还是灯泡,有些理论,陈冀生是知道明确方向的。

但现在不能说给二姐,因为电子产业园,还没有真正的成型。

一年之内成型,两三年之内形成产业集群,十年之内,跟硅谷叫板。

这就是陈冀生的大致方向。

有摩尔跟基尔在,这俩应该算是大洋彼岸开在港城的后门。

许多最先进的科技概念,也就是在这一二十年打造出来的。

有了同步的科技基础,电子产业园想要比肩硅谷,也没那么容易。

全美的人材,跟港城一地的人材,还是有巨大鸿沟的。

但在一些产业上,狙击或是叫板硅谷,也不是不可能的。

还有一点,陈冀生要借着电子产业园,来狙击对面岛国的科技成长。

市场有限,二姐的电子产业园,想要真正成为顶级的科技资本。

狙击、截胡岛国的科技树,也是必然要走的路子。

借助港城的经济起飞,窃取岛国科技树的根基,对陈冀生而言难度不大。

作为地缘上的对手,做情报的陈冀生对岛国的关注度很高。

不管是股市、产业还是科技的发展,陈冀生的心里都有大致的脉络。

许多的科技成果,都是偶然性的产物,市场也不是那么好预估的。

有方向、有脉络、有部分精确的数据,借助这些,二姐的电子产业园还不能压住岛国的科技发展。

那只能算是陈冀生这边的失败了。

“现在就十几个产业了,摩尔先生那边发了电报。

大洋彼岸有意向的企业不在少数,甚至一些机械企业,也想借机到港城设厂。

我一个人研究不来的。”

被弟弟几个研究方向,差点击溃信心的陈宝红,无奈的开始诉苦。

一个不起眼的手电筒,都涉及这么复杂的研究成果跟方向,显然之前她有些轻视了。

“这就说到产业园的重点了。

对于科技人员,咱们要付出更高的薪资,更好的生活条件,有了成果甚至可以分干股。

但科技人员的专利,必须属于电子产业园。”

陈冀生现在要说的就是真的重点了,不管二姐理不理解,这都是产业园必须要做的。

“你这样就过分了……”

科技成果,对于任何一个科研人员而言,都是极为重要的,弟弟的这个说法。

刚刚从大洋彼岸考察归来的陈宝红,显然是不好接受,也不知道怎么做。

“咱们那边,你听说谁有专利了?”

听到弟弟明显是狡辩的说法,陈宝红有些无奈,攫取别人的科技成果。

虽说她没有经历过西式的教育,但也知道这样的操作不会很容易。

“不要狡辩,直接说目的。”

借助已经微不可见的二姐威势,陈宝红耍起了无赖,有些事儿,只能让弟弟点明了。

“对,做事直指目的,就是科研需要的态度。

在产业园里,资本的残酷血腥,就体现在了对科技成果的掠夺上,对科技人员的压榨上。

只要是在港城,不管是哪国来的科研人员,想要入职电子产业园。

必须要跟咱们签一份科技成果转让合同。

我的目的,或者说是资本的目的,就是为了掠夺而来。

产业园的科技人员,你就当是一台机器,或是一件物品好了。

不要想着做变通,一切挡在资本面前的,妨碍我们获利的,都是敌人。

对于敌人,我的态度很简单,灭绝。”

陈冀生说的,与陈宝红想要的回答,是完全不一样的。

“冀生,别忘了我们来自哪里!”

得到了完全相悖的回答,陈宝红也拿出了自己的回答。

对于二姐的回答,陈冀生嗤之以鼻。

“二姐,在家的时候,我就给你说过剪刀差的存在。

纵观各国,想要崛起,要么流自己人的血,要么流别人的血。

爪哇只是开始,港城只是正常的商业运营。

在港城,我完全是在资本的规则之内做事。

谈立场,是对自己人而言的。”

港城只是陈冀生的立足之地,他的目光在东南亚,在澳洲、在南美,在非洲。

目光所及,最远的地方在极北,以后的路上,难免鲜血四溢,也难免尸横遍野。

港城的基础要打牢,立足不稳,出去征战就要摔跟头了。

二姐算是在港城的一块基石,陈冀生本想着让她慢慢的摸清资本运行的规律。

可惜作为学神的二姐,逻辑性太强,不是那么好糊弄的。

陈冀生的出发点也很简单,帮自己攫取利益的同时,助力崛起与腾飞,两不耽误。

“好,我试着去理解。”

虽说依旧不理解弟弟的一些做法,但陈宝红这边还是做了妥协。

弟弟做的事情,终究是有益于国内的,这一点,陈宝红很清楚。

克虏伯的资料为什么在弟弟的手里?

为什么是弟弟出来采购电脑?

这些陈宝红心里是有谱的,港城不算是自家地盘,她也是清楚的。

捋顺了二姐陈宝红这边,陈冀生依旧忙碌。

摩尔跟基尔,在大洋彼岸的影响力,还是很不错的。

电子管、电阻、线路板,甚至IBM的电脑外壳,这些外联的项目,经过两人的联络斡旋。

都有在港城投资建厂的意向,对于这些项目,陈冀生来者不拒。

考虑到港城的规模,许多大洋彼岸的科技企业,在投资计划上,都做了一些调整。

小的几十万美刀投资,大一些的也不过小几百万美刀的投资。

而且这些投资,经过两人的游说,九成九都是以技术合股的形式,来进行合作的。

如今的技术壁垒、专利壁垒,远没有后世那样森严。

许多本该保密的技术,军方的技术,都被两人一同游说之后,有了在港城投资建厂的意向。

毕竟只投入技术,就可以在港城有一个分厂。

对于许多企业而言,都是利大于弊的。

还有一点很关键,如今港城的人力成本,也确实符合这些企业的诉求。

只要港城这边的分厂,能够生产出合格的产品,那这些企业的成本,都会有很大幅度的降低。

之前陈冀生跟摩尔、基尔也有过深谈,对于港城这边人材的缺失,陈冀生这边也正经的提过。

有了利益的督促,有了资本的推动,大洋彼岸的技术人员,就跟赶集似的,奔港城而来。

对于这些人,陈冀生也表现出了足够的热情。

高等级的技术人员,尽量配备别墅,普通的技术人员,也多半入住半岛这样的高端酒店。

来的人,不管合作成功与否,陈冀生这边都准备了芳妮集团的服饰套装。

给钱,那是最次的选择,借机宣传芳妮集团的产品,才是一举两得的生意。

大洋彼岸的设计公司,也来了港城。

沙田老宅的主家儿,也在陈冀生的金钱攻势之下,放下了文人的矜持。

开始参与到电子工业园区的设计之中。

中西合璧,陈冀生要的可不是形似。

从建筑上散发出等阶的压制,一般人可是做不来的。

陈冀生也让其他大佬打听过,能像老宅主家儿这样设计园林的,在港城也是凤毛麟角。

没有文化的熏陶,没有家族的传承,想要规划一个正经的园林,也不是什么容易事儿。

电子产业园区,开始正式动工的时候,霍生也从北边回来了。

近期因为园区动工,即便陈冀生让方姐打电话,留在港城的五位大佬,也轻易不敢到沙田来。

来了就是无数的任务,压在本就不堪重负的肩头。

有几次陈冀生想跟郑生沟通一下建材的事儿,郑生那边就是不到沙田来。

陈冀生去了港九,也找不到人,无奈只能通过电话,简单的沟通一下。

“陈生,几位大佬都向我诉苦了,说是你这位新大佬,压榨他们这些旧大佬。”

从北边归来的霍生,依旧面带荣光,显然这次北上的收获,又是出乎意料的好。

“霍生,不提这个倒也罢了,提了,就要说说郑生他们了。

何生躲进港府不出来,胡生找不到人,郑生只能打电话联系。

董生、包生,躲进船厂就不露头了,这不是做事的态度吧?”

听到陈冀生要问责,霍生知道是在开玩笑,但心里也是一阵阵的发苦。

这种苦楚,也冲淡了从北边带回来的喜悦。

他跟郑生交流过,近期陈生压了不少任务下去。

按照郑生的说法,就是陈生把他们这些港城的大佬,当做矮骡子来使唤了。

本该一两年才能做完的事儿,陈生这边动辄就是一个月,两个月。

稍有诉苦,陈生这边就是各种办法、规划、计划书一堆。

而且陈生的办法也确实好用,比如在地产项目上,一个团队负责几处工地。

沙田这边的工业大厦,就有现成的案例,一个团队,负责了十处工业大厦的建造。

为此,郑生那边对于负责技术的人员,每天都是一百港纸的额外薪酬。

不然安抚不了那些工地的技术人员。

在建筑工地上三班倒、挑灯夜战,这在港城也是闻所未闻的。

“陈生,他们也是逍遥自在惯了。

这段时间,哪个大佬不是在连轴转?

几个大佬可是说了,陈生的钱真是不好拿。

拿了那边大洋彼岸的美刀,这是卖给陈生了。”

虽说嘴上在诉苦,但霍生的心里很满足。

得益于陈冀生的规划,如今地产集团的十大地产项目。

任何一个,都是他之前几年的工程量,十大地产项目,主要是以公屋为主的。

一旦投入港城市场,对于港城地价的冲击也是猛烈的。

按照陈生的计划,在劳资矛盾后期,将这批公屋投入市场。

一是跟港府达成一些投资的协议,二是再次冲击雪上加霜的房地产市场,三是笼络港城民心。

十大地产项目,或许盈利能力不足,但对于七大佬或是六大佬而言,在港城地位的提升,是无可比拟的。

“霍生,不谈这个,还是要谈人手。

如今产业园区的技术人员,已经到位了一部分。

咱们的这边的人手紧缺,需要从置业集团、四大洋行挖人了。”

可以使用回车、←→快捷键阅读
开启瀑布流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