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78章进展顺利(上)

跟郑生谈完之后,二姐陈宝红所属的电子产业园,也进入了动工状态。

虽说还没有设计图纸,但土地的平整,是可以先期进行的。

跟陈冀生说的一样,土地平整,围墙圈建,是不受任何影响的。

港城跟粤海经济往来很频繁,中式建筑需要的建材订单,也开始雪片般的飞往粤海。

一个电子产业园,如今从大洋彼岸发来的意向,已经十几个了。

摩尔跟基尔回去之后,也没闲着。

无论是仙童还是德州仪器,都需要价格低廉的电子元件。

而港城的人力成本无疑是低廉的,又有七大佬这样的金主存在。

合作建厂就成了这些高科技企业的首选。

对于大洋彼岸的这些企业而言,最好就是七大佬独资建厂。

但涉及到了一些技术跟专利,又不能让港城这边花钱购买。

有了摩尔跟基尔做纽带,以低廉的价格,将专利跟技术入股,就成了双方都认可的合作方式。

陈冀生对于大洋彼岸的科技企业,自然是留了一手的。

合作,也大多都是百八十万美刀的投入。

学习与熟悉技术,才是建厂的目的之一。

之后只要稍微操作一下,自己的产业也就有了。

百八万的投入,对与目前的七大佬而言,还真不算是很大的投入。

但在港城就不同了,百万美刀如今可不是小钱。

港城这边表现了充足的诚意,大洋彼岸的高科技企业,自然想要一批产品价格低廉的代工企业。

十几个厂子的投入,只是先期达成意向的,随着摩尔等人在大洋彼岸的推进。

电子产业园的项目,或许还会暴增的。

大概被陈冀生教导了一下的二姐陈宝红,这两天几乎就是不眠不休的在忙碌着。

而陈冀生这边也没闲着,上一个项目,他就要做出规划。

跟芳妮集团一样,发展的大方向,由陈冀生来确定。

二姐这边要做的主要还是科研跟管理。

在管理上,二姐就是个小白,跟六大佬根本没法比。

忙碌了几天的陈宝红,如今有些气馁的坐在了陈冀生的对面。

“冀生,我是不是很没用?”

驳杂的事务,让陈宝红有些颓然,许多事情,看上去简单,但做起来实在是很不容易的。

比如园区的围墙,取直、画圆还是弯曲,就难住过她。

在四九城,她是见过老刘修房的,可真到了工地,让她做出抉择,就有些患得患失了。

“二姐,喝茶。

琐事交给下面人去办,无非做错了再改就是。”

对于二姐的烦恼,陈冀生的回答很无所谓。

但也是正经的处理方式,作为掌舵者,细节的问题有的时候需要深究,更多的时候需要放手。

怎么区分是需要细究,还是需要放手,才是二姐该做的事情。

这个陈冀生只能大概的给她提一下,具体怎么去做,真是需要实践的。

即便让六大佬来处理二姐面对的杂务,结果也差不多是一样的。

六大佬跟他一样,主要还是把握大方向的。

“你说的轻巧,稍微改动,花的都是钱啊。”

对钱的概念不怎么清楚的二姐,说出这样的话,让陈冀生有些意外。

在她看来,学神二姐,对于目标的追求是执着的,花钱,对她而言只是过程之一。

能算计花钱的多少,二姐的进步算是很大了。

“咱们有的是钱,花一点就花一点呗。

你的主要任务还是研究。

你看,这就是你之前看不上的手电筒。”

带着故意,也带着不在乎,略过二姐说的花钱一节,陈冀生将面前的纸张递给了二姐。

在电子产业园,建一个生产手电筒的厂子,二姐当初是不同意的。

手电筒,虽说勉强算是电器,但与高大上的电子产业园,还是有些格格不入的。

建造手电筒的厂子,是陈冀生这边拍板定的,虽说不情愿,陈宝红面对金主,也只能暂时的低头。

扫了一眼弟弟推来的图纸,陈宝红看也不看,继续纠结花钱的事儿。

“稍微耽误修改,就是几千港纸的花费。

冀生,你知道几千港纸,是几个家庭的口粮吗?”

最近围着工地转,加上方姐传授了一些东西。

对于港城的底层,陈宝红也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。

平均薪资一百港纸左右,底层的女工,也就几十港纸,勉强可以维生。

几千港纸,对于底层女工的家庭,可能就是几年,或是十几年的生活费。

以前在四九城,花的都是家里的钱,而且四九城的消费水平实在是不高。

没票有钱,能买到的东西委实也不多,以陈家父母一年三千左右的工资来说。

钱很多时候是花不完的。

所以陈宝红对于钱的概念,真是不怎么清楚。

斤斤计较,每一分钱都花在刀刃上,是她从没有经历过的。

因为陈家小姐对陈生有误解,方姐这边近期的着力点,都在陈生对于底层女工生活的改变上。

港城底层的恶劣生存环境,也被完完全全的展现在了陈宝红的面前。

茶厂的女工,算是条件不错的,纽扣厂也好一些,毕竟都是精选过的女工。

但制衣厂这边的女工,经历可就悲惨了。

在厂区听听情况,下去做个家访,陈宝红也被港城底层的生活所震撼。

与四九城的普通人相比,港城的普通人,生存环境无疑是更为恶劣的。

十多岁的力工、洗衣工、站街女,陈宝红最近见了不少。

草屋、柴棚、屋寮,她也看过不少。

狮子山下前年大火的痕迹依旧在,可底层的寮屋依然遍地都是。

看着许多跟自己姐妹差不多的女工,在寮屋之中挣扎求存。

也确实促使陈宝红的价值观,做出了很大的改变。

“当然知道,但是,节省、节约改变不了任何家庭的现状。

发展产业才可以带动他们改变的,你看我画的手电筒的图纸。

这东西看着简单,但不一样的设计,可以针对不一样的市场。

这是咱们见过的直筒手电,这是头灯,这是挂在肩膀上的。

这种挂在肩膀上的,用塑料材质的,做好了防水,可以销给安南的美敌。

一个十美刀,咱们可以获利九美刀以上。

十年之内,那边至少需要百万的数量。

但怎么破开美敌的市场呢?”

二姐价值观的改变,让陈冀生赞许的点了下头。

但她的想法是改变不了港城现状的,而实业是可以的。

说着陈冀生拿出了自己的设计图,给二姐展示。

股市捞钱,比印刷都快,但大多数实业的吸金能力就很一般了。

比如陈冀生照着仓库里的手电,画出来的军用手电。

单件的利润不低,但需求量也就百八万,实际利润有限的很。

而且港城的物资,想要进入军方的通道,也不是那么容易的。

这才是陈冀生希望二姐,去仔细思考的方向。

“我不知道。”

白了弟弟一眼,陈宝红也知道自己的短处,销售她是做不来的。

弟弟有此一问,肯定是成竹在胸,不过是在借着手电筒点拨自己而已。

“还是有自知之明的,找大洋彼岸的老山姆就成。

美敌在安南需要的数量是一定的,但大洋彼岸的市场呢?

世界上的市场呢?

生产手电筒,是需要大量产业工人的。

我大致的预估了一下,如果针对大洋彼岸的市场,产业线上的女工一两千人还是要的。

算上下游的冲压、灯泡、电池,差不多是一条需要万把人的生产线。

港城如今有大概三百万人上下。

万把人的产业工人,算上没有劳动能力的家人,差不多就是两三万人。

如今电子产业园,有十几个项目,具体用人的数量你算一下。”

给二姐点了一下如何打开大洋彼岸的市场,有老山姆在,有沃尔玛在。

芳妮集团包括电子产业园的绝大部分商品,都是有销路的。

轻工业跟建筑业,都是需要大量用工的企业。

十几万的用人规模,就涉及到了十几万个家庭。

陈冀生给二姐的数据,也是有所隐瞒的。

如今港城的家庭,可不是什么三口之家,五六口人才是现状。

等七大佬的产业集群发展起来,港城的三分之一人口,都会跟七大佬有直接的联系。

而这个时间段,也不会太远,三到五年,差不多就能形成这样的产业集群。

产业工人,既可以给七大佬提供源源不断的收益,也是七大佬立足港城的真正资本。

这些根本性的东西,陈冀生就不会轻易说给二姐了。

“如果从这个角度看问题,我承认你是对的。

你是不是还有很多东西在瞒着我?”

对于弟弟陈冀生的说法,陈宝红是认可的,弟弟无论是在理论还是实践上,都是远超她这个姐姐的。

只是想到弟弟说的一些东西,还是模糊不清,显然是不想告诉自己的。

“是。

因为你目前的段位不够,知道太多没好处的。

陈宝红同志,如今咱们的产业集团只是在基础上进展顺利。

离着成功还有很长的距离。

电子产业园,是以科研成果为后盾的,科研落后了,咱们以后也就能做些手电筒这样的行业。”

有了摩尔跟基尔,有了港城的六大佬,电子产业园的起步,是进展顺利的。

陈冀生也怕二姐被最初的顺利蒙蔽了双眼,忽视了科研上的障碍。

没了科研成果,陈冀生的大部分谋划,就要落空了。

“段位不够?

你这是看不起人。

你说的科研成果,可以打个比方吗?”

怒视了一眼轻视自己的弟弟,陈宝红也没法反驳什么。

方姐说的不错,在港城,如果没有弟弟作为她的靠山。

她比纽扣厂的女工也强不了太多,若是有大佬看上了,她也只能乖乖的做笼中鸟。

“看不看得起,是要看本事的。

至于说科研方向,你也不要小看一个手电筒。

如何以最低的成本,做出镀铬的防锈铁皮,是化学跟物理的结合。

如何增加灯泡的亮度,能不能把黄光变成白光。

电池的容量,能不能继续增加。

电池的体型能不能继续缩小。

能不能做出一款跟蓄电池一样,可以充电的小型电池。

这些哪个不是科研的方向?”

可以使用回车、←→快捷键阅读
开启瀑布流阅读